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岑溪牛娘戏

岑溪牛娘戏

关键词:岑溪牛娘戏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岑溪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880774.com
  • 感谢 cenxi1982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32137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牛娘戏(牛娘剧)历史悠久,经历了原始时代至秦汉时期民间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敬牛舞牛习俗

和崇尚龙母的孕育起源期,汉代至元末明初“唱春牛”“爆肚戏”的萌芽转型期,明代至民国从

爆肚戏到有完整剧本、器乐伴奏和表演程式的形成成熟期,新中国成立至现在的螺旋形的发展振兴期。

作为龙母文化重要组成部份的牛娘戏,其产生、形成、发展的历史理应与龙母文化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,

但因为没有充足的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相关依据,牛娘戏的渊源,目前还不能轻率地做出准确的结论。

因此,对牛娘戏的历史渊源,只有从当地民间发现最早的明代牛娘戏剧本《春色太平歌》以及清代梁丽堂“

师承四代”牛娘戏班等相关史实来判定其产生、形成、沿革和发展的历史。

纵观牛娘戏的起源形成、沿革和发展,经历了明代的产生形成期,清代至民国的成熟期,建国初至文革前的

新生发展期,“文革”期间的冷落、沉寂期,毛泽东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发表三十周年以及十一届

三中全会后的弘扬振兴期。1982年牛娘戏被收录入《中国戏剧词典》,同年牛娘剧《亲家》被搬上荧屏在广西

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。90年代,牛娘戏载入《中国戏曲志》,昔日的“下里巴人”变成了“阳春白雪”,

登上了大雅之堂。2002年,岑溪市成为“广西民间艺术(牛娘剧)之乡”,同年,牛娘戏被共青团中央评为

“全国优秀乡村青年文化活动项目”。

 牛娘戏是桂东南地区的一个地方戏曲,其基本内容包括牛娘爆肚戏、牛娘戏剧目,牛娘戏音乐曲调,牛娘戏

唱词和道白,牛娘戏的器乐伴奏,牛娘戏表演程式及行当,牛娘戏舞美等。

 “爆肚”(也叫踩戏桥),是牛娘戏的一大特色。牛娘戏生活气息浓厚,不少演出队都有即兴应景的习惯,

尤其是解放前,相当一部分剧队都没有完整的剧本,只有“戏桥”,唱词和道白都是随口而出,这就是

牛娘戏的“爆肚”。然而,令人称奇的是,虽是即兴“爆肚”,唱词却工整对仗,押韵,朗朗上口。

 牛娘戏的剧目非常丰富,主要分为两大类: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。据粗略统计,传统剧目有340多个,

代表剧目有《春色太平歌》、《陈世美》、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等。现代剧目250多个,代表剧目有

《春大姐》、《三试会计员》、《鸡笼》等。牛娘剧目的最大特点是以唱为主,极少道白。

 牛娘戏的音乐主要是唱腔音乐,基本唱腔是羽调式牛娘调和徵调式牛娘调。包括三字牛娘调,五字

牛娘调、七字牛娘调、十字牛娘调和多字牛娘调,常用的是七字牛娘调。后来,随着粤剧、采茶、

鹿儿、南音、木偶、彩调等剧种的传入,牛娘戏的音乐曲调也融汇吸收了外来剧种的音乐,特别

是解放后,文艺工作者对牛娘戏的音乐进行了改革,使牛娘戏的音乐曲调达到30多支,常用的如

“山水调”、“采茶调”“卖杂货”等。

 牛娘戏的唱词和道白。牛娘戏的特点是以唱为主,唱词多是四三结构的七字句,演唱时用属于粤语

语系的桂东南地区的白话,符合中国诗歌平仄规律,唱起来字正腔圆,唱词生活气息浓厚,押韵且

多能运用比喻、借代、拟人等手法,诙谐有趣。具有通俗易懂、口语化的质扑风格,牛娘戏唱腔的

最显著特点是不分角色行当,演出时男女同腔,演唱时多用本声(平喉),男扮女装则多用假嗓(子喉)。

另外,灵活地增加和使用衬词也是牛娘戏唱词的特色之一。衬词主要有上句末尾的“啰”或“呀”等。

牛娘戏的道白比较少,道白特点是口语化,也会适当运用快板、木鱼等。

 牛娘戏的器乐伴奏。牛娘戏的传统乐器主要是打击乐,包括鼓、钹、锣三种。演员唱完上下两句后

即打一次击乐,击乐多用“牛娘鼓”“采茶鼓”“贺春鼓”等,解放后,随着牛娘戏的改革和发展,

牛娘戏的演奏乐器又增加了笛子、二胡、月琴、手风琴等。

 牛娘戏的表演程式及行当。牛娘戏的表演都是农民自己平时农事劳动的直接模仿,动作十分生活化。

故其表演程式大都是写实性的,舞台调度多是击乐伴奏时演员的简单换位。后来,牛娘戏借鉴、

吸收了粤剧、采茶剧等一些剧种的表演程式,表演技巧也不断提高。文戏、武戏以及各个戏剧行当

都有一套自己的表演程式。牛娘戏的行当一般分为生、旦、老、丑四类,因牛娘戏班人员一般不多,

演出时演员代角十分普通,除生旦主角外,其它任何角式都可兼演几个角色。

牛娘戏的舞美比较简单,演员的化装、服装都比较生活化,布景只需一块后幕,具有简洁、朴实的

特点,极适宜在基层农村演出,故数百年来能得到传承发展。

牛娘戏的乐器主要是打击类,后来又增加了吹奏类和拉弹类。

 一、打击类

 1、鼓

 1)传统牛娘鼓:(又称菩萨鼓)。鼓面直径33公分,鼓底直径23公分,鼓身高50公分,用硬质木料

凿空中间制成,鼓面用优质牛皮蒙制,鼓边打伞钉。鼓声清脆,声音远扬。

 2)现代牛娘鼓:其体积比传统牛娘鼓偏细,鼓面和鼓底均用羊皮蒙制。大小相同,直径26公分,鼓

身高30公分,用木板组合涂红漆。

 2、钹

 用生铜铸造加工而成的一幅双面圆型扁状打击乐器。钹大3040公分,厚1毫米,外圈3.5公分呈喇叭状,

上翘1公分,内径2030公分,略呈球形抛物面,钹脐如上宽下窄的圆柱体,脐顶正中有一圆孔,圆孔中

穿红绸带或绳子方便操作,演奏时互相撞击发声。

 3、锣

 用熟铜打制而成。状如筛子,直径宽30公分,边高4公分,厚约2毫米,用木条打击锣心发声,这种锣称

为武锣。此外,还有虎音锣、京锣、手锣等。

 打击乐除了鼓、钹、锣外,还有沙鼓、卜鱼、的鱼等。

 二、吹奏类

 传统的牛娘戏吹奏类乐器主要是大笛和曲笛,建国前,有的戏班也用横笛和小号。

 三、拉弹类

 建国后,随着牛娘戏音乐的改革,尤其是演出现代戏,牛娘戏的乐器增加二胡、高胡、中胡、南胡、

月琴、三弦琴、大提琴、扬琴、手风琴等。

 在牛娘戏的上述乐器中,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是鼓、钹、锣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